• (197)
  • (37)
  • (38)
  • (3)
  • (10)
  • (17)
  • (25)
  • (24)
  • (33)
  • (17)
  • (54)

文章相關:其他2015-09-25

《大乘佛教》與《小乘佛教》之分(一)


在大乘佛教未產生之前,佛教是沒有大小乘之分。大乘的觀念是相對於小乘而產生的,「乘」有運載工具的意思,在這裡解作:教法。大乘自稱為「大」,因為其認為層次及目標比小乘更高,整合說,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通往圓滿之學佛教法。中國傳統相信,小乘人是厭世主義者,但求出離世間,終極能脫離輪迴之苦,即所謂「灰身滅智」,進入完全寂滅;大乘則背負着人間的責任,成佛之後亦必乘願再來,以救度眾生,作種種功德,雖有涅槃而不住,所以境界較 「灰身滅智」為高,是謂「大乘」。至於兩派思想是如何分裂出來?我們必先回顧當其時的歷史,這一切,必須從印度佛教說起......

佛陀(釋迦牟尼)在入滅前,曾叮囑弟子,以後應以「法」為歸,「法」是真理,依之修學,可以得解脫,成阿羅漢果。佛寂滅後,出家眾忠實地執行這一原則,於是「法」成為修行者所必須學習的對象。然而「法」義難窺,非經解釋不能窮了,於是當時印度的出家眾,居於寺院中專注於教義的整理,形成「阿毘達磨」 (對佛所說「法」之研究的僧團),目的是想把佛陀的遺教(法),用較清楚及較客觀的語言來確定,以避免誤解,這份工作,便落在出家眾身上,亦祇有出家眾能方便接觸 「法」及有餘裕研究「法」,結果便開出了阿毘達磨的風氣。但是,由於在宗教心靈上過份尊崇佛語,以佛語為第一,解釋祇是依之而轉,所以雖有龐大的阿毘達磨,亦祗是佛語的解釋,而不能在義理上有所突破,輾轉引申,徒成枝蔓。所以當時出家眾的貢獻雖大,但在旁人看來,不過是「聲聞乘」人,指他們必須通過「聞法」以求解脫,把「法」理解為佛所說過的語言(印度傳統,經典初皆以口傳),而不敢游離半步。所以「聲聞乘」,也就是佛教中的教條主義者。

依據歷史,教條永遠不能領導時代。所以當時的出家眾自以為壟斷了佛法,實質上他們祇是佔取了佛的語言,當這些語一再疏解,成為學者的重擔之後,也就失去了它原初與生命相通的豐潤與厚重,同時亦漸漸失去了群眾。結果,佛法的真義亦離開他們,這就是大乘佛教產生的因由。而大乘佛教不是從研究佛法的專家僧團來的,而是從散在四方的在家團體分別發展而來的,而大乘佛教的興起,約在紀元前後。

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,除了兩者在目標上不同,其修行的基礎也有微妙的分別,聲聞乘人的「聲聞」態度,他們堅守「法」教,依「法」修行,完全是「弟子」立場;但大乘卻冒過「法」的領域,直接摹仿佛,可以說是師佛不師法,因此在階位上要比聲聞乘為高。其次,「弟子」修法,是以解脫為目的,即求自利,但佛之所以偉大,則在說法,說法是「師」,目的在救度眾生,這是利他,大乘教人要學佛,要作佛,就是要强調這自利利他的圓滿之教。大乘自稱為「大」,原因在此,相對起來,聲聞乘便是「小」了(此外尚有一獨覺乘亦依同一理由,被斥為「小」) 。
 

版權所有©藏玄易社版權所有 | 技術支援:藝哲設計顧問公司
你是第 3033701 位訪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