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的由來


老子,中國春秋末戰國時代思想家,為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。姓李名耳,字伯陽,又稱老聃、老萊子及老李子。任職周守藏室之史(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及國家檔案館館長)。他眼見周王室日漸腐敗,諸侯互相爭戰,弄至民不聊生,而他亦不甘與官員同流合污,遂離開這片是非之地。相傳老子到了【 函谷關 】,當守城關的將軍尹喜得悉老子有非常豐富的學問,便請求他留下,於是老子將上古關於「道」的概念結集,並加上畢生所學的精華,寫了五千餘字,交給了這位守關大將軍,便倒騎著青牛,往西面出關而去了,之後不知所蹤。


因當時老子並沒有把這五千餘字"著名",亦沒有分章節,後人將其著作分了八十一章,即《 今本道德經 》由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,取第一章首句「道可道」的「道」,稱為「道經」;由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,取第三十八章的首句「上德不德」的「德」,稱為「德經」,以上篇「道」及下篇「德」取名,合稱為《 道德經 》。後人又以老子的名字取名,所以把著作,又稱為《 老子 》。

 

版權所有©藏玄易社版權所有 | 技術支援:藝哲設計顧問公司
你是第 3010380 位訪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