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相關:易學2014-04-05

孔子一生的心路歷程


《 論語 • 為政篇 》是孔子晚年對其一生心路歷程的定論,雖然以短短的三十八字而自述一生,但卻如實把生命歷程中,重要突破的轉折點寫下,筆者在以下部份,將其「解讀」與讀者分享 ……

原文:
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;三十而立;四十而不惑;五十而知天命;六十而耳順;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

直解:
我十五歲時,立志專注學問;到三十歲時,已學有所成;到四十歲時,有一套正確的道德標準,能分辨是非黑白( 不惑 );到五十歲時,開始明白世間有天命這回事;到六十歲時,能以樂觀的心情,去順應環境;到七十歲時,能隨自己的心中所想而行事,但從沒有超越正軌( 儒家的道德標準 )。

分析:
從孔子的心路歷程來看,可將他的人生分為四個階段 ……

【 學習 】
他在青年時已定下明確的目標,對學問的追求,努力不懈的向前。

【 實踐 】
在壯年期間,孔子對於學問及立身處世這兩方面,已有一套獨立思考的見解,因此不會被世間的種種所迷惑。而這時的孔子,壯志凌雲,希望把自己的學問,實踐於國家之上。

【 知命 】
在五十歲以後,孔子的人生閱歷豐富了,體會到人生有很多事情,並不是單靠努力,就可以成就,開始明白到天命無常。而在這段期間,剛好接觸到《 周易 》,從《 論語.述而篇 》:「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易 ,可以無大過矣!」,其中「五十以學易」與「五十知天命」之時間剛好吻合,這就可以透露出孔子「學易」以後,能達到「知天命」的層次,能明白天命,當然會「可以無大過」。這都與孔子學《 易 》有關,亦衍生了孔子後期「義命分立」的理論。

【 看透 】
在晚年期間,孔子將《 儒家 》的道德標準,融匯於《 周易 》之中,另闢新徑,造就後期,孔子的門生集體編著《 十翼 》。其實,孔子在這段時間並不順利,他在五十五歲以後,便開始十四年周遊列國之行,期間有得有失,也曾遇險,可說是波折重重 ~ 或許是人在逆境裡,而練歷出更高層次的修為。因此「六十而耳順」,就是孔子體會到有很多事情,是人力不能控制的,但自己在心態上,卻可以選擇對事情的定義,「耳順」就是代表能以樂觀的心情,去順應環境。至於「七十而從心所欲」就是代表孔子已看透世情,無牽無掛,做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及認為對的事情。這種不問得失,無求的教育精神,就是令後世人景仰的「萬世師表」 ──  孔子。

 

版權所有©藏玄易社版權所有 | 技術支援:藝哲設計顧問公司
你是第 3046869 位訪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