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(197)
  • (37)
  • (38)
  • (3)
  • (10)
  • (17)
  • (25)
  • (24)
  • (33)
  • (17)
  • (54)

文章相關:其他2016-03-09

《大乘佛教》與《小乘佛教》之分(二)


由於大乘佛教起自不同的階層,在理想上又以佛為歸宿,而並非如聲聞乘人那樣以原始佛語為中心,所以不久就引起教法上的革命,許多新觀點、新教理、新法門出現,形成各種不同門戶的大乘經教。 為什麽會這樣呢?因為佛是說法者,佛是法的中心。 祇有法依佛轉,決不會佛依法轉。換言之,佛可以立一套套的法,以教眾生,所以《法華經》强調佛有方便智慧,無始時來以種種因緣,種種譬喻,廣演言教,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,令離諸苦。 一方面是眾生有其現實上的構造,接受能力各有不同,所以必須有相應的教法方能有效;一方面是道依理立,理有種種,道亦有種種,所以可以從原始經典的基礎上推演出一套套的教法,或議論 、批評、或詮解、或闢新徑,開出種種新義,使人目不暇給。總之,這是教法開放的時代,傳統的《阿含經》已經不能藩籬它的發展。所以在大乘經中,有强調信仰的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有强調菩薩修行的《般若經》、《首楞嚴三昧經》、 《十地經》,有强調佛的教化的《法華經》。有强調大乘佛教之優越性的《維摩經》 、 《勝鬘經》,有强調眾生的菩薩性格 ,本來清淨的《如來藏經》、《不增不減經》,有强調佛境界、佛功德的《華嚴經》 、《涅槃經》,至於對後世有大影響的《楞伽經》、《解深密經》還是後起。

以上所述,足見大乘佛教的興起是時代使然,如果不是聲聞乘的封閉,教義走上偏狹、繁瑣的道路,失去群眾,大乘佛教是不會產生的,當新的思潮成為運動,要阻擋已來不及了。到大乘佛教發展成熟,形式、教理都自成一系時,於是與小乘正式分家,各自流傳了。以下,我們再略加比較,舉出一些兩者不同之點來,以便讀者得一大體的輪廓:

(一)從文獻上看,小乘經論以巴利文及混合梵文寫成;大乘則多為純粹梵文(惟初期大乘經典亦多混合梵文寫成者)。

(二)從流佈上看,小乘則為南傳 ,先傳往錫蘭,然後流佈於中南半島、南洋群島諸國;大乘稱為北傳,流佈於西藏、中國、蒙古、朝鮮及日本。

(三)從觀點立場上看,小乘多從經驗立場,現實立場來了解人生,分析存在上的一切法;大乘則多從超越立場來討論成佛問題,眾生的心性構造、如來藏、佛身、佛性、果地等問題。

(四)從教法的內容看,同一問題往往有不同的主張,例如:
A. 種姓問題:小乘人稱聲聞乘或獨覺乘;大乘人稱菩薩乘或佛乘。
B. 極果問題:小乘為阿羅漢;大乘是佛。
C. 修行法門問題:小乘為四諦、八正道、三十七菩提分法;大乘則重視六度、四攝。
D. 斷障間題:小乘唯斷煩惱障;大乘兼斷所知障。
E. 證空問題:小乘唯證人空之理;大乘兼證法空之理。
F. 涅槃問題:小乘入無餘涅槃;大乘則住無住涅槃。
G. 智慧問題:小乘以如實智觀四諦爲最高;大乘則兼說智之運用,於是有方便智,後得智、道種智的建立,使佛之功德活動有所依據。

不過,以上這些教理上的分別,是依大乘的宗教立場上說,不是絕對的,因為聲聞乘、獨覺乘最後都可以轉化為一佛乘,即最後都可以成佛為其終極方向。但我們站在研究的立場,把他們的教法客觀化出來看,則大小乘的區分是存在的。


霍韜晦《絕對與圓融》P.171 ~ P.178
 

版權所有©藏玄易社版權所有 | 技術支援:藝哲設計顧問公司
你是第 3034105 位訪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