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(197)
  • (37)
  • (38)
  • (3)
  • (10)
  • (17)
  • (25)
  • (24)
  • (33)
  • (17)
  • (54)

文章相關:其他2015-10-19

論《心經》中之「空」(一)


在佛教的經論中,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是歷史上被翻譯次數最多的佛典,也被一致公認為般若經典的精髓,也代表著大乘的精神,它的篇幅最短,意境深入,全經只有二百多字,它把理性思維所產生的障隔,一一道破,從根本上消解妄執而證入「空」,而這個「空」的意念,可以說是《心經》裡的核心,因此若要解讀此經,必須要對「空」有透澈的了解。本文以《心經》中的「空」為主題,在這之前,先把佛教裡「空」的概念作簡單的介紹。

佛學大師亭老先生說:「空性學說,是佛學的脊椎,假如把它抽去,整個佛學就解體了。」,這說明了「空」這個概念,對於佛家哲理是何等的重要呢。佛教在不同時代產生了各種「空」的見解和討論,特別是大乘佛教時期,龐大的《般若經》系統便是以「空」作為探討的核心,當中以中觀派為主,然而,唯識宗講「有」,但亦不反對「空」,更以其精審之思辨來論證「空」的存在。由於各派的論證使我們對「空」的了解增加很多思考,加強了它的深度,但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容易明白,因為「空」的概念,是一般人常識範圍以外的事,如果從經驗出發,理應無物可「空」,所以「空」不在這一層次。若「空」是把本體都空掉,便如休謨之主張,則佛教說「空」便變成懷疑論、唯我論,這更無法建立一超越的理想世界。所以論師談「空」,不得已橫說豎說,從各個角度去說,以比喻來說,也常用遮撥去說,希望能把這個「空」的概念鈎畫出來。現在就從「空」的初義由淺入深的去理解。

「空」的梵語(Sunyata )解作:「零」,而「0」在數字裡所擔當的角色,可說是非常獨特,你說它是沒有,不對;你說它是實有,也不對!在這種非有非無的狀態,便正是佛教對於「空」的廣義。而「空」這觀念與佛教其他的觀念,可謂是環環緊扣,以下舉四個佛教較為重要的觀念,再分析其關係。

(一)緣起:佛教認為萬物諸法無自性。世間一切事物與現象都是因緣起聚合各種條件而形成的,當條件改變時現象也跟著改變,本身並沒有一個真正存在的實體,所以佛家說「緣起性空」。

(二)體用:任何事物,一離開它的本質,便談不上功能;一旦離開它的功能,也亦談不上它的本質,是謂體用不相離。倘若說諸法的「體用」,便可以「空」為體,以「有」為用,如以「0」來譬如,因「0」不代表一個具體的序數,但它是序列的起點,因此可以說,「0」是體空而用有的。

(三)不常不斷:這正是形容諸法的「體用」 。一切法無自性(本體空),所以「不常」;然而一切法都有它的實際功能,所以「不斷」。這亦恰如「0」一樣,它不代表甚麼,但在數理上卻有它非常重要的功能。正因爲諸法的體用是不常不斷,所以世間的事物才得以進化發展。

(四)中道:能知不常不斷,即是「中道」。也可以這樣說,中道不落於常邊,亦不落於斷邊。因爲一落於常邊,便對事物或現象產生執着;一落於斷邊,便覺人生虛無,產生悲觀消極。 又以「0」作譬如,它的位置在正與負之中,不落兩邊,帶出「空性」是中道持平、無分別心的涵義。(待續...)

 

版權所有©藏玄易社版權所有 | 技術支援:藝哲設計顧問公司
你是第 3027596 位訪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