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醉止痛

 
長久以來,人類已懂得運用心理暗示去減輕身體上的痛楚。到1847年,James Esdail(中文譯名:占士·伊士戴爾),在加爾各答東印度公司當一名外科醫生。 他在印度進行外科手術500例以上使用催眠麻醉止痛,當應用催眠後,手術死亡率從50%下降到8%,手術後的恢復也明顯加快,這在麻醉藥未發明之前,能令手術過程中的病人減輕、甚至消除痛楚。
 
到二十世紀,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在戰場上麻醉藥不足的情況下,催眠麻醉止痛更不時應用在傷兵之上。至於說到有系統地運用催眠在外科手術中使用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Dave Elman(中文譯名:大衞·艾爾曼),他教授催眠的對象亦只限醫護從業人員,包括:外科手術醫生、牙醫、婦產科醫生寄等…,對於臨床醫療有卓越的貢獻。
 
隨着麻醉藥的普及,催眠麻醉止痛漸被人們遺忘,但對於有個別病人對麻醉藥敏感或有高風險者,催眠止痛亦是值得考慮的其中選擇。以筆者的個案中,以催眠麻醉止痛運用在打針、纹身、美容搣脂、肚痛、受傷痛症等等…,都能發揮鎮痛的效果。在歐美意識形態比較開放的地方,運用催眠止痛在外科手術中、脫牙、無痛分娩、舒緩痛症等等…,都能發揮麻醉藥用樣的效果。
 
催眠的止痛方法,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的,第一種是利用人體自行生產的化學物質「腦內啡」,在催眠師的暗示下由中樞神經及腦下垂體製造而分泌出來,可減輕痛楚、增加愉悅感。第二種是在催眠師的暗示下,對於神經傳遞痛覺去大腦的訊息去除,或是更改大腦對痛覺的定義。
 
常用催眠麻醉止痛的幾種方法…
(一)冷凍經驗:利用當事人曾經有過冷凍感覺的經驗(例如曾經去過寒冷的地方),催眠師會在他的催眠狀態中,重溫當時的畫面,並重召回冷凍的感覺,再將冷凍至麻痹,繼而失去感覺,而達至麻醉止痛的效果。
 
(二)麻醉經驗:利用當事人曾經有過局部麻醉的經驗(例如打麻醉針或搽上麻醉藥膏),催眠師會在他的催眠狀態中,製造一個場景,重溫當時的畫面,令他的潛意識認為身體已打麻醉針或已搽上麻醉藥膏,從而達至麻醉止痛的效果。
 
(三)創造麻醉止痛藥:若當事人沒有上述一及二的經驗,可以由催眠師在他的催眠狀態中,創造麻醉氣體,令當事人每次呼吸的同時,令身體增加麻醉感。催眠師也可以創造麻醉藥膏或麻醉藥水,一下一下的塗上當事人需要麻醉的部位,也可以將麻醉感轉移到身體的其他地方,從而達至麻醉止痛的效果。
 
(四)創造麻醉手套或麻醉保護膜:這是比較適合用於小朋友脫牙或打針的方法。催眠師在小朋友的催眠狀態下,為他套上麻醉手套或包上止痛保護膜,也可以將它轉移到身體的其他地方,從而保護到不痛的效果。
 
(五)將痛覺縮小:在當事人的催眠狀態中,找尋痛的位置,催眠師並為痛覺加上顏色,再暗示當事人感到痛的感覺正慢慢減退,而痛的感覺變得越來越小,越來越輕,就像顏色一樣,由深變淺,最後變成看不見的透明,完全消失。這比較適用於長期痛症,或受傷而產生的痛覺。
 
(六)向潛意識說收到訊息了:在當事人的催眠狀態中,催眠師向他的潛意識暗示已收到某部位痛的訊息,所以不需要再通知了。這比較適用於長期痛症,或受傷而產生的痛覺。
 

版權所有©藏玄易社版權所有 | 技術支援:藝哲設計顧問公司
你是第 3027908 位訪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