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相關:老學2014-01-18

「執古之道」與「執今之道」


從前硏究《 道德經 》的學者,只可以依靠歷代相傳在坊間的通行版本(俗稱:今本)。直至1973年出土的帛書《 道德經 》及1993年銀雀山出土的楚竹簡《 道德經 》面世,才發覺通行版本的《 道德經 》,有不少被刪改之處。當中以73年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兩套帛書《 道德經 》為硏究價值最高,分別稱為"甲本"及"乙本",大約抄寫於西漢初年,而考據後,拿著對比現今通行版本(今本)的《 道德經 》,發現在八十一章的經文內,有不少的字句被刪改,有的是為了當時皇帝的避諱而改字,也有因為當時的學者因解不通文意而妄自改字的。其實通行版本是經歷朝歷代而流傳至今,而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寫作文化,因此有些用字之分別亦不足為奇,但有些字一旦被改了,便會使文意扭曲,更甚的會顛倒文意,今本第十四章尾段的一句,正好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……

今本:
之道,以御今之有,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

帛書本:
之道,以御今之有,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

古代學者因解不通「執今之道」,何以能?「以御今之有」,因此莽自改字為「執古之道」,他們認為越古老的東西越能駕御今天的事物,但結果完全相反了老子的意思。至於「能知古始」與「以知古始」,兩者則相近,並無意義上的差別。

如果讀者能參透今本第一章的「道,可道,非常道」,便會明白「執今之道」才能駕御現今的事物。老子認為在不同的時間、空間、技術、文化、普世價值觀等等的客觀條件,都要有不同的方法去應對,決不能將古代的那一套,硬用在今天裡。不要說得那麼遠,就十年前的那一套,至今相信已不合時宜了,必須要有所調適,才能應對眼前的人和事。時代不斷的變,變幻原是永恆,因此老子就是要說明:把握當今的法則(執今之道),才能駕御當今的事物(以御今之有),可知道從古至今也是如此(能知古始),這稱之為「道」的綱紀(是謂道紀)。
 

版權所有©藏玄易社版權所有 | 技術支援:藝哲設計顧問公司
你是第 3030193 位訪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