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古《 蓍筮法 》

在上古時期,有一套占筮的古老方法,記載於《 繫辭 》之中,後世人稱為:《 蓍筮法 》。(「蓍」就是:蓍草,為稀有的草本植物。)古人利用蓍草的枝莖,去葉製乾,而成為占卦的工具。現代已很難找到蓍草,因此大多數人都以竹籤代替,如喜歡美觀一點,可找花梨木、酸枝、黑檀或紫檀木而製成的木條,以代替蓍草。

以下筆者先節錄《 繫辭 》中的原文,之後再逐句以白話作解釋:

原文:「大衍之數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為二以象兩,掛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時,歸奇於扐以象閏,五歲再閏,故再扐而後掛。天數五,地數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數二十有五,地數三十,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。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。」


1. 原文:「大衍之數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」

解釋:天地宇宙間之數理為五十,只用四十九。( 因不可以用盡,物極必反 )


2. 原文:「分而為二以象兩」

解釋:分而為二,代表:兩儀


3. 原文:「掛一以象三」

解釋:( 在兩儀中再拿起一枝 ,變作三樣東西 )代表:「天人地」三才


4. 原文:「揲之以四以象四時」

解釋:以四數分揲,代表:「春夏秋冬」四時。( 註:揲 ‧ 粵音:「碟」或「舌」。筆者讀:「碟」音。


5. 原文:「歸奇於扐以象閏,五歲再閏,故再扐而後掛。」

解釋:將餘下的蓍草,夾於指縫之間,象徵:閏月。五年有三閏,所以之後再重覆步驟。( 註:扐 ‧ 粵音:「勒」,解作:指縫。)


6. 原文:「天數五,地數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數二十有五,地數三十,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。」

解釋:天數有五個( 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「奇數」 );地數有五個( 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「偶數」 )。五個天數及五個地數各自合十。天數相加為 二十五(1+3+5+7+9=25);地數相加為 三十(2+4+6+8+10=30)。天數加地數總和為五十五(25+30)= 55)。


7. 原文:「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。」

解釋:以天地數之變化而神通( 預測未來 )。


現在將《 蓍筮法 》的求卦方法,以白話解說:


準備五十支蓍草( 可以用竹籤或木枝代替 ),之後將其中一支抽起不用,現在餘下用四十九支蓍草,便可以開始 ……

首先「求初爻」

將 49 支蓍草,任意分成左右兩堆( 代表:兩儀 ),假設左堆有 23 支;右堆有 26 支。再任意在其中一堆抽起一支(代表:三才),假設是在左堆抽起 1支,可放在尾指及無名指的指縫間( 現在左堆有 22 支 )。跟著將左邊的一堆蓍草,以 4 支 … 4 支的一組組取下( 代表:四時 ),((餘下的可以是1支或2支或3支;又因易數不可取盡,因此如果沒有餘數,便抽起 4 支作餘數。之後將抽起的放在指縫間。))言歸正傳,剛才應該是餘下 2 支的蓍草,跟著放在尾指及無名指的指縫間;之後將右邊的一堆共 26 支蓍草,亦以 4 支 … 4 支的一組組取下( 代表:四時 ),餘下的 2 支蓍草放在尾指及無名指的指縫間。之後將剛才左右的 4 支 … 4    支一組組的,再重新組合成一堆(左 20 支 + 右 24 支 = 44 支 ),此時已完成「第一變」( 而夾在尾指及無名指的指縫間之蓍草繼續夾著 )。

現在開始「第二變」,將剛才餘下的 44 支蓍草,任意分成左右兩堆,( 代表:兩儀 ),假設左堆有 19 支;右堆有 25 支。再任意在其中一堆抽起一支( 代表:三才 ),假設是在左堆抽起 1支,可放在無名指及中指的指縫間( 現在左堆有 18 支 )。跟著將左邊的一堆蓍草,以 4 支 … 4 支的一組組取下( 代表:四時 ),餘下 2 支的蓍草放在無名指及中指的指縫間;之後將右邊的一堆共 25 支蓍草,亦以 4 支 … 4 支的一組組取下( 代表:四時 ),餘下的 1 支蓍草放在無名指及中指的指縫間。之後將剛才左右的 4 支 … 4 支一組組的,再重新組合成一堆(左 16 支 + 右 24 支 = 40 支 ),此時已完成「第二變」( 而夾在尾指、無名指及中指的指縫間之蓍草繼續夾著 )。

現在開始「第三變」,將剛才餘下的 40 支蓍草,任意分成左右兩堆,( 代表:兩儀 ),假設左堆有 22 支;右堆有 18 支。再任意在其中一堆抽起一支( 代表:三才 ),假設是在右堆抽起 1支,可放在中指與食指的指縫間( 現在右堆有 17 支 )。跟著將左邊的一堆 22 支蓍草,以 4 支 … 4 支的一組組取下( 代表:四時 ),餘下 2 支的蓍草放在中指與食指的指縫間;之後將右邊的一堆共 17 支蓍草,亦以 4 支 … 4 支的一組組取下( 代表:四時 ),餘下 1 支的蓍草放在中指與食指的指縫間。

好了,差不多完成了一小部份,現在數一數剛才在左右兩邊以 4 支 … 4 支一組組的究竟有多少組? ……數好了!左邊有 5 組( 20 支 );右邊有 4 組( 16 支)。現在不用理會支數,也不要理會之前夾在指縫間的蓍草,只須將左右的「組數」相加,便得出求卦的數理( 4組 + 5組 ),答案是:9。

到這部份要介紹在《 蓍筮法 》中,「六、七、八、九」四個數字的意義,如求得 ……

「六」代表:老陰  ─  ─ ,這是「變爻」

「七」代表:少陽  ───

「八」代表:少陰  ─  ─

「九」代表:老陽  ───,這是「變爻」

註:如求得老陰或老陽為「變爻」,這是一個卦「變化」的重心。


現在回看剛才在「三變」之後,得出 9 數,「九」便是老陽  ───。我們求易卦是必須要求出六個爻,求第一次「三變」,便求出初爻( 由下而上 ),因此要重覆共六次的「三變」,才可以求出六個爻( 一個別卦(六畫卦)) 。


現在開始求「第二爻」( 方法與「求初爻」的一樣 ) ……之後再求「第三、四、五、上爻」 ……

假設求得的結果是 ……

上爻:七  ───
五爻:七  ───
四爻:八  ─  ─
三爻:八  ─  ─
二爻:七  ───   
初爻:九  ───  。

這個「本卦」為「中孚卦 」,而「變爻」為「初爻」,占出的爻辭為:「虞吉,有他不燕。」。而經「變卦」後而變成「渙卦」。古人統稱這個卦為:「中孚之渙」。


在卜筮的過程中,有可能出現兩個或以上的「變爻」,古人有一套法則可供讀者參考 ……


沒有出現「變爻」,以「本卦」的卦辭作推斷。

出現「一個變爻」,以「本卦」的「變爻」之爻辭作推斷。

出現「兩個變爻」,用「本卦」的「變爻」,以較上的爻辭作推斷。( 舉例:二爻及四爻均為「變爻」,以較上的「四爻」之爻辭作推斷。)

出現「三個變爻」,有兩個說法:
1. 以「本卦」的卦辭及「變卦」的卦辭一併作推斷。
2. 用「本卦」的「變爻」,以中間的爻辭作推斷。( 舉例:初爻、二爻及五爻均為「變爻」,以中間的「二爻」之爻辭作推。)

出現「四個變爻」,以「變卦」中「不變之爻」而較下的爻辭作推斷。( 舉例:初爻、二爻、四爻及五爻均為「變爻」,( 三爻及上爻為靜爻 ),以較下的「三爻」之爻辭作推。

出現「五個變爻」,以「變卦」中「不變之爻」的爻辭作推斷。( 舉例:初爻、二爻、三爻、四爻及五爻均為「變爻」,以「靜爻」的「上爻」之爻辭作推。)

出現「六個變爻」,以「變卦」之卦辭作推斷。

如「乾卦」及「坤卦」出現「六爻皆變」,則以「用九」及「用六」占之。


以上,乃上古《 蓍筮法 》之求卦方法,但它只是《 周易 》其中的一個小部份,至於該怎樣解卦?筆者認為:先要把全書讀得明白,包括《 周易 》裡的「意、象、言」,繼而是將「卦理」代入筮問的事情中,還可以用「相綜」、「相錯」及「互卦」去作立體分析。

版權所有©藏玄易社版權所有 | 技術支援:藝哲設計顧問公司
你是第 3010093 位訪客!